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信息科學技術的源頭,是光學、精密機械、電子、電力、自動控制、信號處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多學科互相滲透而形成的一門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學科。它的專業面廣,小到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大到火箭衛星的發射及監控。很多同學認為這屬于制造業,實際上由于對自動控制及精度的嚴格要求,它歸于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該專業培養具備精密儀器設計制造以及測量與控制方面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測量與控制領域內有關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發展背景
測控技術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測控嘗試都是來自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對時間的測控要求使人類有了日晷這一原始的時鐘,對空間的測控要求使人類有了點線面的認識?,F代社會對測控的要求當然不會停留在這些初級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測控技術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光機電一體化系統的開發研制與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考生對該專業存在一個明顯的認識誤區,以為測控技術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類的儀器進行吃力勞苦的測量,其實這只是很淺顯的認識,也是很淺薄的錯誤。我們可以聽聽清華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一位同學的話,他說:“進入大學以前,我認為我將來的工作就是拿著大三角板,到處量量,呵呵,誰知開始上專業課了,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專業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納米啊,都是我們測試的手段?,F有的電腦硬件和軟件,可以讓我輕松地模擬實地環境,不僅學起來輕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設計更復雜完備的系統。”
中國工業以前很長時間里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陸貨太多,質量太差,沒有高質量的產品,無法與其他工業強國相爭,這又與我國測控專業人才非常缺乏有關。與世界接軌,中國企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產品質量是關鍵,因此,測控專業的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
專業特點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光、機、電、計算機一體化為特色,培養具有現代科學創新意識、知識面寬、基礎理論扎實、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可從事計算機應用、電子信息、智能儀器、虛擬儀器、測量與控制等多領域的產品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及經營管理人才。同時因為他們專業知識面寬廣,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廣泛的發展空間,也可從事計量、測試、控制工程、智能儀器儀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等高新技術領域的設計、制造、開發和應用等工作,轉行比較容易。
培養要求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精密儀器的光學、機械與電子學基礎理論,測量與控制理論和有關測控儀器的設計方法,受到現代測控技術和儀器應用的訓練,具有該專業測控技術及儀器系統的應用及設計開發能力。
知識領域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 較系統地掌握該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機械學、電工電子學、光學、傳感器技術、測量與控制、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 掌握光、機、電、計算機相結合的當代測控技術和實驗研究能力,具有現代測控系統與儀器的設計、開發能力;
4. 具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
5. 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主干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
主干課程
電工學、電子技術基礎、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微機原理及應用、控制工程基礎、信號與測試系統、智能機械設計、數字化測控技術、精密儀器設計、測控電路設計、智能儀器設計、微機電系統。
實踐教學
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就業方向
主要就業方向包括以下三個方向:
智能儀器儀表方向
智能儀器儀表方向主要是從事儀器儀表,電子產品的軟件,硬件研發,測試,也可以從事儀表自動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這是一個偏向于電子的方向,最好要學好C語言,匯編語言,單片機,labview等并有相關的實踐開發經驗 。剛開始工資不會太高,一般就5500到6000(單位不同工資會相差很多)。研究生畢業在不同的地方哪的錢也不一樣。在北京應該有6500左右,這是開始,工作一段以后就看你的實力了。
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方向
這個方向主要是從事計量,測試檢測,品質檢驗等的工作,這個方向學術研究的成分比較重一點,一般本科生比較難找到較合適的工作。
計算機測控技術方向
這個方向有一個亮點課程就是圖象檢測與處理,是一個比較偏向于計算機的方向,與第二個有相類似的地方都是從事的檢測測量,只是計算機測控技術方向比較偏向于計算機操作平臺的運用?,F在的計算機人才是緊缺的,學好了很容易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平均水平大概在6000左右。
以上信息來源于百度百科,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boss@holyedu.cn。